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正文

火速获批今天就飞!马斯克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,或将表演“筷子夹火箭”

  • 新闻
  • 2024-10-13 10:09:03
  • 174
摘要: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据央视新闻13日报道,当地时间10月12日,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批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...

  每经编辑 毕陆名

  据央视新闻13日报道,当地时间10月12日,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批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“星舰”进行第五次试飞,发射窗口为美国中部时间13日上午7时。

火速获批今天就飞!马斯克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,或将表演“筷子夹火箭”

  同时,拿着监管刚刚打印出来的许可证,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周六通报称,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将按计划在10月13日举行。发射窗口将会在当地时间早晨7点开启,持续30分钟,也就是北京时间周日晚间的20点开始。

  在本周之前,没有人意识到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会这么快进行。因为就在上个月,负责审批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(FAA)还曾表示,预计不会在11月底之前批准发射。然而,SpaceX在本周一突然发布声明称“有可能在周日进行发射”,这也被视为公司已经预见到能够“火速拿证”。

  就在同一天,FAA正式发布了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的许可证,还顺手批准了“星舰”第六次试飞的任务计划。FAA确认,SpaceX的“星舰”第五次试飞满足亚轨道测试飞行所需的所有安全、环境和许可要求。

  事实上,在6月6日的第四次试飞中,“星舰”基本上完成了所有预设项目的测试:“超重”火箭成功实现可控软溅落,星舰飞船的襟翼虽然在返回地球期间出现吸热瓦片受损的状况,但好歹也算是成功在印度洋溅落。得益于遍布地球轨道的卫星互联网直播,人类头一回亲眼目睹飞船重回地球时被等离子体环绕的景象。

 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,SpaceX目前将飞船的热盾进行了一次代际升级,并增加了额外的层数,希望能够给飞船提供更好的保护。

  对于第五次试飞而言,最大的看点会是SpaceX将挑战用发射台捕回返回的“超重”火箭:与“猎鹰9号”和“猎鹰重型”火箭不同,SpaceX将使用巨大发射架上被称为“筷子”的结构,在半空中夹住返回地球的超大型火箭。

  在今年6月时,SpaceX曾经发布过一个模拟动画,演示了这个过程。马斯克介绍称,直接把火箭送回发射台,能够让SpaceX更高效地翻新和重新发射该载具。

  按照发射日程表,这个颇具观赏性的时刻会发生在火箭发射后的第6分56秒。SpaceX并没有把话说死,如果条件不允许这么做,“超重”火箭依然会进行受控溅落。

  今年9月8日,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,宣布火星计划:首艘前往火星的星舰,将在2年后发射,以测试完整登陆火星的可靠性,如果着陆顺利,那么首批载人火星将在4年后进行。

  自首次载人登陆火星后,那么星舰的飞行率将呈现指数级增长,目标是大约20年内,在火星上建成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。

  如果实现的话,这将是一个星际文明的开端。

  马斯克认为SpaceX已经成功研发了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,而且还让重复使用变得经济可行,这为火星移民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火星移民,最大的难题是什么?

  马斯克说,要把人类送上火星,最关键的问题是降低每吨有效载荷的成本。

  现在,将一吨有效载荷送到火星表面大约需要10亿美元!为了在火星上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,这个成本需要降低到10万美元/吨,也就是要将技术提升10000倍!

 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,但马斯克说,这并非不可能。

  火星移民计划时间表:

  2年后:首批Starship无人飞船将登陆火星,测试安全着陆的可行性。

  4年后:如果无人飞船着陆成功,首批载人飞船将启程前往火星,这是一个关键节点,因为自此以后,星际飞船的发射率将指数级增长。

  20年内:马斯克的目标是在火星上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。

  为什么要移民火星?马斯克认为,成为多星球物种将大大增加人类意识的存活概率,因为我们不再把所有的意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了。

  “星舰”火箭总长约120米,直径约9米,由两部分组成,第一级是长约70米的“超级重型”助推器,第二级是“星舰”飞船,两级均可重复使用。该火箭的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、月球乃至火星。

  “星舰”目前已进行四次轨道试飞。2023年4月首次试飞时,火箭在第一、二级分离前爆炸。2023年11月第二次试飞时,火箭第一、二级成功分离,但随后助推器和飞船先后爆炸。2024年3月第三次试飞时,火箭第一、二级成功分离,但助推器在尝试着陆点火后意外解体,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失联。2024年6月第四次试飞时,火箭第一、二级成功分离,并分别按计划落入墨西哥湾和印度洋。

 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、公开信息

  封面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发表评论